• <acronym id="mplfd"></acronym>
  • <track id="mplfd"></track>

    <optgroup id="mplfd"></optgroup>

    <span id="mplfd"></span>
    <track id="mplfd"><em id="mplfd"></em></track>

  • 最新公告:
    當前位置: 
    家長學校
    周婷婷的親身體驗談----聾人如何適應主流社會
    文章來源: 本站原創  文章作者: 管理員  發布時間:2011-03-27  瀏覽:5788

    前言
     

    一、盡可能掌握比較流利的口語


      口語是健全人賴以交際的最基本的工具。聾人雖然失聰,但他們的發音器官是好的。經過專門的訓練,仍可以學會說話,并讓健全人能夠聽懂,從而大大減少交流上的困難。


      我自幼雙耳失聰,聽力平均喪失達100分貝。所以要學會說話,對我來說是非常困難的。但是我很幸運,在家人的關懷和幫助下,憑著極其艱辛的努力和持之以恒的信心,終于說出了較為清楚的普通話。此后我又一直生活在正常人之間,有良好的語言環境。我的口語就在這樣的環境中,變得越來越清晰、流暢了,由此為我和正常人交往打下了很好的基礎。


      所以我深深意識到,說出一口流利、清晰的口語,是聾健交往的基礎,也是聾人步入主流社會的前提條件。而要達到口語流利、清晰的標準,除了專門的訓練,還必須有一定的語言環境,也就是要不斷地和健全人用口語交流,并借助于他們幫助糾正自己的發音。而聾校、語訓中心的孩子們之所以學不好口語,就是因為沒有相應的口語環境。

     

    二、 盡可能形成較好的看話、聽話能力


      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是雙向性的。僅讓別人聽懂自己說的話,卻不能理解別人說的話,最終只會產生消極的負面情緒,使別人厭倦甚至不想繼續交流。所以通過看口型理解對方說的話是至關重要的。


      這里說的看口型,不單單是用眼睛看,還要根據說話者的神態、表情、動作、語氣、上下文環境以及交流時的背景來綜合判斷對方所說的是什么意思。所以聾人看口型不光要用眼去看,更重要的是用心去感受對方所說的話,才能使準確率大大提高。心靜則感受性強,心亂則感受性弱。


      此外,對于尚有殘余聽力的聾人來說,不管其殘余的聽力多么微弱,在佩帶助聽器的前提下,都應該發揮其殘余聽力到最大限度,不斷提高對聲音的分辨能力。


      打電話對聾人來說,無疑是一大挑戰。為此,聾人應打破心理障礙,敢于用電話和別人交流。十四歲之前,我一直沒有用過電話。后來家里裝了電話,看著家人都能用電話很輕松地和親戚朋友聯絡。我也憋不住,就用電話和同學聊上了。開始聽起來是非常吃力。但是久而久之,我越來越熟悉同學的聲音了,打電話對我來說已不是太困難的事了。后來,和我用電話聯絡的人越來越多,我就在不知不覺中提高了自己的聽話能力。


      當然,這要以自己的實際能力來具體決定。根據量力而行的原則,先和最熟悉的親人在電話里交流;等自己具備一定的聽話能力之后,再和比較熟悉的親戚、同學、老師、同事用電話交流,進一步提高自己的聽話能力;接著再和不太熟悉的人進行電話交流。如此,既提高了聽話能力,又相應的擴大了社交面,可謂一舉兩得。


      當然,說話時唇型不明顯、口音太重的健全人,對聾人來說,仍是一大難題。

     

    三、 盡可能深入了解健全人的文化


      直接影響聾健交往的順利進行的因素,除了口語能力和看話水平這兩個重要方面,兩個世界的文化差異也是很重要的因素。健全人習慣用耳朵交流,很少一邊交流一邊注視對方的臉,而這一點恰恰是聾人交流所必須的前提條件。只有面對面的交流,聾人才可能看到對方的口型和神態、表情,以便接上對方的話題。


      聾健交流時,經常出現這樣的情景:正常人眼瞧著別處,嘴巴卻在和聾人說話。而聾人發現健聽人不看著自己,就沒有作出反應。結果健聽人就誤以為聾人不想和他說話,交流就此中斷。這個現象反映了健聽文化和聾文化的差異。


      正因為這兩種文化的差異,導致了多少聾人和健聽人失去許多寶貴的交流的機會。所以,聾人必須在生活的體驗中,不斷地加深對健聽文化的了解,從而減少不必要的誤會,更好的和健聽人相處、溝通。

     

    四、 盡可能讓更多健全人了解聾人


      不僅聾人要了解健聽人,健聽人也要更多地了解聾人,以便達到雙向溝通的目的。因為兩個世界的差異,健全人又沒有耳聾的親身經歷,就不可能感受到失聰所帶來的不便、煩惱和痛苦。所以,他們所想象的耳聾是與實際大相徑庭的。所以,作為聾人,應該多說出自己的經歷和感受,讓更多的健全人更深的了解我們,改變過去的偏見。


      比如,我和一個健全人初次見面,他總是顯得很遲疑的樣子,猶豫了半天終于問:"我說話你能聽懂嗎?"一句話,將我原來的熱情一掃而光。我必須耐心地解釋半天,對方才恍然大悟。


      類似的故事,不斷地在我身上重演,使我深感,當今社會對聾人還有一種偏見。一提起"聾人",健全人就認定他們是根本無法交流。殊不知,時代在變,現在已有越來越多的聾人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已經能和健全人進行交流了。這些偏見,無疑在聾人融入主流社會的渴望中,增加了一道屏障。


      聾人在和健全人交往的過程中,常常聽不懂某些字和詞,就需要正常人重復好幾遍才能聽懂。有些人就感到嫌煩了,不愿意再說下去,或者在重復的過程中,厭煩的表情就表現在臉上了。這時聾人看見了,就更加緊張,反而更看不懂口型了,只好不懂裝懂,結果造成惡性循環。其實這是健全人不了解應該用什么樣的方式和聾人說話而造成的。


      還有,正常人往往以為和他們說話聲音必須特別大,聾人才能明白他說的是什么意思。所以在和聾人交流時,他們故意放大聲音說話,甚至把嘴貼近聾人的耳邊大喊。其實這正違背了聾人看口型的需要。他們在耳邊喊,可謂十分辛苦,但是聾人也就無法看口型了,聲音再大又有什么用呢?


      所以針對這些不利于聾人的實際情況,我們做聾人的,必須要持之以恒,不斷地說出聾人需要的是什么,健全人應該如何與聾人交往,以此來改善外部的環境,實現聾人能夠真正融入主流社會的愿望。

     

    五、 盡可能不拒絕手語


      剛才講了聾人應學說話、學看話、學聽話、以及聾健之間應互相了解。但這并不等于說,聾人就不必要學手語了?,F在社會上,許多聾人的父母,都迫切希望自己的孩子學會說話,能和健聽人交流,卻把手語視為多余的語言,視為聾人的低級語言,所以反對聾人使用手語。也有少部分聾人也認為打手語是丟面子的事,等于告訴別人"我是聾人",所以也拒絕使用手語。


      對此,有的特殊教育學者提出,聾人是少數民族,手語就象是他們的母語,它也是一種語言,和漢語有著同等的地位。同時它更是聾人世界交流的必備工具,對聾人來說有其便利之處,而且也為聾人找到了自己的歸屬感。所以聾人決不應該放棄使用自己的語言,而僅僅使用對自己來說很困難的口語。而且不會手語的聾人,就很難回歸自己的聾人世界, 很難找到自己的歸屬感。


      我會的手語很少,因而有過類似的感受。97年我參加了全國自強模范大會,并受到了江總書記的接見。在講臺一側,有專門為聾人服務的翻譯,把講話者說的話翻譯成手語給臺下的聾人看。別的聾人看的很專注,而我再怎么努力猜,也猜不出是什么意思。當時有一種很強烈的挫敗感,覺得自己和別的聾人不一樣。那時,我是多么地想馬上學會手語??!這樣,就能夠看懂大會上的一切,并和聾人們打成一片了。


      此外,聽力障礙是客觀存在的事實,導致聾人的聽說能力很受限制,所以絕大多數聾人很難達到用口語直接交流的水平。而手語對他們來說,不受聽力限制,人人都可以學會。所以作為聾人,在盡可能學會主流語--口語和書面語的同時,必須學會他們自己的母語--手語,并在習得手語之后,以此促進主流語的學習,從而成為"平衡的雙語使用者"。 這樣也符合國外流行的雙語教學的規律。


      手語是聾人世界交流的工具,主流語則是健聽世界交流的工具。當兩種語言都學會的時候,聾人將在兩個世界游刃有余。針對現在許多聾人家長和部分聾人拒絕使用手語的心態,我聲明,聾人不要拒絕使用手語,因為這是他們自己的語言,也是他們找到自己歸屬感的必不可少的途徑。

     

    六、 盡可能養成良好的心態


      前面五段我們談了如何解決表面上的問題,現在我們從心理的角度談談聾健交往的本質問題。


      聾人和其他障礙者相對比,最大的差別就是聽障所帶來的不便和煩惱是隱性的,不易被正常人察覺到。因為常人之間的精神活動往往要借助于聽覺,用口語來表達和傳遞自己的思想情感。而失去聽覺,就容易造成精神活動的貧乏,導致心理上的壓抑、苦悶,甚至心理上的扭曲。所以聾人的心理是最難調整的。


      對于受教育程度較低的聾人,他們對精神上的需求不會很高,所以不會因為精神需求的貧乏而感到壓抑;而受教育程度較高的聾人就不一樣了,他們的智力越發達,思維越豐富,就越需要精神營養,這時聽不見就成了他們最大的障礙。他們越不甘受制于自身的聽力限制,就越容易痛苦。而這些痛苦,必須要有良好的心態和健康的心理,才能予以克服。 **隨著現代社會的進步,越來越多的聾人能夠受到較高的教育。所以,如何培養聾人良好的心態、就成了聾人素質教育的關鍵所在。只有具備了良好的心態,受了較高教育的聾人長大成人后,就會大大減少因聽障而帶來的心理上的壓抑和苦悶,從而成為一個快樂、幸福的人。聾人如何戰勝心理上的壓力,與主流社會相協調,也就是本文所要討論的核心問題。


    我的親身體驗


      針對良好心態的問題,我有著切身的感悟。我從小到大,整整二十年的人生歷程,使我明白,人活著,不管遇到什么事,都要學會往好的方面想,這樣才會使人生的色彩明亮起來。家人對我的教育,直接影響著我的人生觀和為人處世的態度??梢哉f,我的成長經歷了四個階段,同時也在不斷改變著自己的思想和觀點,即如何看待自己是一個聾人的問題。 **我自幼雙耳失聰,父母為我跑遍了大江南北,吃了不知多少苦,找了不知多少人,花了不知多少錢,也沒能治好我的耳朵。這就是我成長的第一階段:就聾治聾。


      到了三歲半,父母發現,再這樣下去,只會耽誤了對我的教育。當時,他們僅僅希望我學會說話,所以就開始潛心的教我學說話。直到6、7歲,我才能說出較為流利、順暢的語言。這就是我成長的第二階段:就啞治啞。在這一階段,我朦朦朧朧的感覺到自己是個聾人,但并沒覺得它會給我帶來什么。


      到了上小學的年齡,父親為了讓我趕上并超過同齡的健全孩子,特別注重對我的智力的開發。這就是我成長的第三階段:智力開發。在這一階段,我的潛能被充分挖掘出來,創造了許多奇跡。八歲時背出圓周率小數點后1000位數字,打破了吉尼斯世界記錄;在普通小學連跳兩級;并由此獲得了"全國十佳少年"等榮譽稱號,得到了社會的承認。這時,我十分自信,甚至有點驕傲,忘記了自己還是一個聾人。


      但是上了中學后,由于我不知道如何與同學相處,加上自己聽不見,在人際關系上屢受挫折??梢哉f,劣境沒有打敗我,榮譽倒差點擊垮我。這時,我才醒悟過來,自己畢竟是一個聾人,生活也并不象我想的這么簡單。我開始正視自己是一個聾人。但是,卻由此帶來了自卑感,認為自己不如別人。父親也從這個挫折中明白了一個道理:智力開發只是表面的現象,良好心態才是教育的根本。所以他改變了對我教育上的總體方向,由智力開發轉向了良好心態的培養。這,也就是我成長的第四階段:良好心態的培養。差不多十年后,我才明白,聾人應該既正視自己是聾人,又忘記自己是聾人,任何事情都是辨證的,不能絕對化。


      我深感,如果一個聾人,生活在聽力殘疾和由于失聰而導致的心理殘疾的雙重陰影下,活著將會是一件多苦多累的事??!反之,在良好的教育下,聾人具備了良好的心理素質,則可以彌補聽力上的缺陷,活出一個快樂而美麗的人生來。


      卡耐基曾經說過:成功=85%的人際關系+15%的努力??梢姰斀裆鐣伺c人之間的合作是多么的重要。而聾人由于失聰,在交往上處于劣勢,是弱者。但是如果具備了良好的性格和心態,甚至可以彌補聽障這一不足。下面,我想就幾種常見的聾人心理談談如何戰勝心理上的壓力,在正常人中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成為主流社會的真正的一分子。


    1. 孤獨感


      孤獨感是聾人最易產生的負面情緒。當周圍的同學談笑風生,無意把你撇在一旁時,就會產生這種感覺。獨自一人的孤獨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人群中的孤獨。在公眾場合下,人越多,聾人就越難插進去和他們說話。無論你多么想插進去湊湊熱鬧,但始終是不現實的。而聾人就必須天天感受這種孤獨。這種感覺就好象是:自己正處在一望無垠的沙漠里,無人能救。一天兩天,還可以忍受,但是天天如此,難免心理上承受不住。久而久之,深深的強烈的孤獨感就不知不覺的深埋心中。最可怕的就是自己已經麻木不仁到了竟然不知道有一種孤獨感正埋在內心深處的地步。我曾經經歷過這種感覺,但幸運的走了出來。


      所以我認為,每當在這種公眾場合下,千萬不要裝作能聽懂大家說話的樣子;當不知道大家為什么轟然而笑時,也不要跟著干笑幾聲。這么做的結果,只會使自己的心理上的壓抑感更為深重。所以這些類似的場合發生時,比較合理的辦法就是不管它,當它沒發生在眼前一樣。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比如靜心看書、出去閑逛,通過轉移注意力找到生活的樂趣。如果實在無事可做的話,你也可以打開心靈的大門,使自己的想象力馳騁在心靈的凈土上,自我陶醉在其中。這時周圍的世界就不知不覺消失了。


      其實還有一種更為有效的方法,也就是改變對孤獨的觀念,即學會享受孤獨。人都怕孤獨,但又都逃不掉孤獨。既然逃不掉,何不把它當成人生經歷的一部分,接納它、享受它呢?孤獨是聾人天天必須面對的事,所以真正能夠作到享受孤獨的聾人,也就不會害怕孤獨的來臨了。


    2. 多疑心理


      聽力上有障礙,聽不到別人在說什么,更不能知道別人是怎么評價自己的,就容易產生多疑的心理。這種心理狀態,在聾人中是非常普遍的,表現為不信任別人、懷疑別人議論自己,甚至仇視整個社會。有時別人明明是夸自己,聾人卻以為是在諷刺自己,這樣對別人無疑也造成一種傷害?;ハ嘈湃问侨伺c人交往的基本準則,而多疑的心理恰恰阻礙了人際關系上的和諧。


      所以,針對這種心理,較好的方法是,抑制這種心理活動,最起碼不要把這種"我不信任你"的想法表露在臉上。然后在交往中,不斷和別人溝通,交換思想,加深對別人的了解,這時你才會發現,當初你的想法是錯誤的、可笑的。 **還有更好的方法,就是形成一種思考習慣,即凡事往好的方面想。如果做到這一點,就不會無緣無故地胡思亂想,就不會疑神疑鬼。這樣就不會在人際交往上到處碰壁,少走許多彎路。


    3. 信息量貧乏


      信息量的缺乏,也是聾人經常遇到的難題。周圍發生了什么事,多半是通過聽力渠道得來的。而聾人恰恰沒有這個信息渠道,往往不知道周圍發生了什么事,以為世界就象他想的那樣,好象生活在真空之中。等他終于獲得了這個信息,他已是最后一個知道的人了,此時的沮喪心情可想而知。


      我就經歷過這樣一件事,至今記憶猶深。那時,我還是高一的學生。一天,臨近晌午,一個好心的同學過來問我:"你準備好了嗎?"我莫名其妙,問她準備什么。她極其驚訝地說:"下午的禮儀風范比賽??!你竟不知道?"從她口中,我才得知,所有同學上個星期就都知道了這件事,并準備了好一段時間。我震驚之余又有深深的沮喪。我清楚,那是一個極其偶然的情況,其實同學們都想過要告訴我的,但是同時又以為別人一定會告訴我的,所以沒有一個想起來告訴我一聲。當時已是吃中飯的時間了,但是又沒有別的時間做準備了,我只好放棄了吃中飯來準備比賽。


      類似的例子很多很多,都是由于少了聽力這個信息渠道,而使聾人失去了本來應有的時間和機會。對于聾人,這樣的事不可避免,但是我們可以通過努力使它發生的機率降低到最低程度。


      比較理想的方法,就是善于尋求幫助。其實每個人都想做一個強者,但是又都需要別人的幫助。不愿從他人那里尋求幫助的人,其實正是一種脆弱的表現。聾人本身就需要幫助,所以當聾人向他人尋求幫助時,其實也正滿足了他人想做一個強者的心理,他人何樂而不為呢?所以最主要的問題,就是聾人要敢于突破心理障礙,向別人敞開心扉,讓別人知道你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只有真正做到了這一點,絕大多數人都是很愿意幫助你的。這樣,聾人就不會因為信息量的缺乏而失去許多本來該有的時間和機會了。


    4. 挫敗感和失落感


      聾健交往中,和聾人交流畢竟是件很吃力的事情,有些正常人就會顯出很不耐煩的情緒。還有,聾人往往需要健全人幫忙翻譯剛才的話題,有時得到的答復卻是寥寥幾句的"高度概括"的持續了幾個小時的聊天內容,或者干脆是"沒什么好說的。"這樣的話,無疑是聾人最不愿意聽到的。碰到這樣一些事情,難免會使聾人產生挫敗感和失落感,自卑感也因此油然而生,就懷疑自己是不是真的不行,是不是真的不如別人。


      這些只有通過很強的心理調節能力來戰勝它,不要把它放在心里慢慢地沉淀,變成一種自卑的心理。只有受過良好教育的聾人,善于想得開的聾人,才會把這樣的事當成是過眼煙云,一閃即逝。所以他所承受的心理壓力相對來說要小得多了。


      所以,在聾孩子很小的時候,就要讓他養成一種思維定勢,不管遇到什么事,都能往好的方面去想,都能想得開。這樣,等聾孩子長大后,他們不管遇到什么挫折,都能積極地面對它,并通過自己的能力,適應他所不能改變的環境,然后改善他所能改變的環境。這樣,他才會擁有一個和諧、幸福的人生,并在主流社會站住腳跟。


    5. 其他方面


      聾人由于失聰而導致語言發展緩慢,思維也相對滯后。他的生理年齡與常人是同步的,而心理年齡相對于生理年齡卻是偏小。所以聾人往往想得比較簡單,比同齡的正常人單純、幼稚。這并不是什么缺點,但是如果走上復雜的社會后,還是如此的話,他將不能很好地適應這個社會,也就不知道如何為人處世。所以,聾人隨著年齡的增長,就應逐步拋掉不該保留的幼稚,而保持充滿歡樂的童真,從而能夠積極地善于應付、處理眼前紛繁雜亂的事情。


      其實聾人也有他的優勢,正因為耳聾,晚上睡覺可以不受任何聲音的干擾一直香噴噴地睡到天亮;學習時可以不受別人打攪全神貫注一氣呵成;因為聽不見而迫使自己常常推測周圍的動態從而悟性極高;不易受到外界雜亂信息干擾而保持一顆平靜心,等等。所以作為聾人,當我們看到耳聾帶來的不利之處,我們也要想到耳聾自有它的優勢,同時想想"塞翁失馬"的深刻寓意,對我們也會是一種啟發。


      經常在報道上看到這樣一些消息,聾人又偷東西了。這些事情使聾人給大眾的印象不是很好。然而,他們正是因為飽受社會歧視,又沒受過較高的教育,從而產生了仇視社會的心理。他們的心理已經嚴重扭曲,才會走上犯罪道路。所以聾人必須要受到良好的教育,尤其要塑造他們健康心態和良好性格。


      講了這么多,還得再講最重要的一點。每個人都必須有一種歸屬感,聾人也不例外。對聾人來說,他最好的歸屬就是聾人世界。所以聾人必須和屬于自己的世界保持聯系,在了解聾文化,有著一些聾朋友,具有一份歸屬感的基礎上,再進一步了解主流社會的健聽文化,成為兩個世界游刃有余的個體。


      所以我認為,現在提倡的"聾人回歸主流"的觀點是不全面的。聾人在回歸主流社會的同時,也不要脫離自己的家園--聾人世界。這樣,才能更好地適應當今的主流社會,成為主流社會的一分子。打個比喻,主流社會象是陸地,聾人社會象是湖泊。聾人要么是水里的魚,要么是脫離水的魚,都不如做一個兩棲動物來得自在。所以聾人應該既接受聾文化,又接受健聽文化,從而成為一個綜合的跨文化的個體,這樣聾人活得才會自由自在,并且多彩多姿。

     

    七、 聾健交流小技巧


      作為聾人,和健全人交流是很不容易的。正如前文所述,一方面,自己必須要有良好的口語基礎、看話能力和心理素質;另一方面,健全人也必須了解如何與聾人交流,以適應他們的需要。而當今社會是互助合作的社會,人際交往也就顯得越來越重要。如果聾人因為聽障,造成接觸面較為狹窄,那么他在社會上想干什么事情,就會顯得寸步難行。所以,如何盡快地和健全人建立友好聯系,廣交健全人朋友,也是聾人如何適應當今的主流社會的一個重要方面。在這里,我想根據自己十多年來和健全人交往的經驗,總結出一些聾健交流的小技巧,即如何更快更好地和健全人交往。


    1.開門見山,多次提醒。


      因為絕大多數正常人不知道應該如何和聾人說話,所以聾人要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在每認識一個新的朋友時,都要立刻告訴他,用什么樣的方式說話最適合自己,然后在說話過程中,不斷提醒正常人,別忘了用這種方式說話,保持交流的順利進行。這樣,也能給那些和聾人說話時不知所措的正常人吃一顆定心丸。


      比如,我曾經有一段時間幾乎天天都要面對幾個新面孔。為了能更快地和他們在交流時不發生磨擦。我一開始就非??蜌獾馗嬖V對方:"你好,我雖然耳聾,但是我可以看懂你說話。你只要說話慢一點,聲音大一點就行。"絕大多數正常人都會欣然接受我的小小要求。有時,他們會無意中忘了我提出的要求,說話又恢復了原來的習慣。這時,我就會笑咪咪地提醒他:"請您說話再慢一點好嗎?"對方就會醒悟過來,表示歉意。經過多次提醒,對方就不知不覺習慣了我所要求的說話方式。至此,我們之間的交流也就進入良好的狀況了。


      如果沒有很好地說明自己交流的特殊需要,則可能在初次交流時,因為不順利而給雙方一種挫敗感,為以后的深入交流設了一道屏障,這對聾人來說是非??上У?。


    2.善于打岔,請求重復。


      聾健交往時,當對方正在狀態之中,滔滔不絕、口若懸河時,你只要其中某一段內容聽不懂時,就可能造成對整個下文的不理解。這是聾人經常遇到的情況。每逢這時,是打斷別人說話的好呢?還是不去打攪人家的好呢?確實是很難下結論的。因為這要根據對方是什么樣的一個人、說的話是什么內容和當時是什么樣的場合等多種因素而定的。


      如果對方很樂意為你重復剛才的話,你就應該主動去打斷他說話,否則人家會很掃興,認為你不信任他,對他的話題不感興趣;反之,最好不要打斷對方的話。當對方說的話題是很重要的,對你很有用的,你就應該立刻打斷他,請他再說一遍你沒聽懂的,以免錯過吸收新知識的大好機會;當話題無關緊要時,你如果打岔得太多,別人也會嫌煩。在正式場合下,是不能隨便打斷別人說話的;反之,在很隨便的場合下,打斷對方的話是完全可以的。


      總之,要知道,聾人正因為聽不見,才最有權利去打岔。一般正常人都不會生氣,反而認為這是很正常的事。當然,在打岔的時候,也要講點技巧。比如,"停停!你再說一遍!"和"請等一下,我沒聽懂,麻煩再說一遍好嗎?"兩句話,同樣是打岔,但效果卻是截然不同。在掌握了打岔的技巧后,和健全人說話就更加容易了。


    3.看書積累,勤于表達。


      聾人因為聽障,在表達能力上顯然不如常人。正常人一般都是通過不斷地聽周圍人們說話,而無意中豐富自己的詞匯量,提高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而聾人就無法象正常人那樣容易提高自己的語言表達能力了。


      我就曾經有這么一種感覺,在日常交流時我的口語表達沒有什么大問題,但是每當自己想表達自己心中的一些思想、感覺時,往往表達得不夠到位,沒能把自己想說的意思說透、說明白。也許這就是自己的思想達到一定水平時,而同樣的口語表達水平卻相對滯后。后來在看哲學思想方面的書時,不斷積累,口語表達才跟了上來。


      所以,我認為,聾人應該多看書,彌補自己聽力上的不足,從而豐富自己的詞匯量,在思想上也能達到一個較深的高度,就不會出現想說而又說不出來的感覺了。這樣也利于正常人能夠聽到自己的心里話,更深地了解自己。也許聾人的口語表達會因此而傾向于書面化,但這對日常交流不會有什么大礙。


    4.走出自閉,廣泛交流。


      經??吹竭@樣一幕,聾孩子對自己父母說的話基本上都能看懂,而外人說話卻很難看懂。這是因為他和父母接觸得多,熟悉父母的口型和說話習慣,而其他人的口型和說話習慣對聾人來說,就比較陌生。這樣就阻礙了聾人擴大自己的社交面,接觸的總是這么幾個熟人。


      我過去也是如此,只能聽懂少數人說的話,并且依賴他們幫我做翻譯,結果一直無法和大多數人都能順利交流。后來我走遍全國,接觸了許多人,知道了各個地方的人的口音、口型、說話習慣甚至一些方言。之后,我就發現我已能和大多數人交流、溝通了,而且基本上沒有什么問題。過去熟悉一個人的口音要好幾個月,才能在交流上暢通無阻,而現在只需一個星期甚至2、3天就夠了,這就是說,我對一個新面孔的口音的適應時間縮短了許多。


      從這段經歷中,我領悟出,聾人要走出"閉關自守"的局面,不要依賴少數熟悉和要好的人幫忙翻譯,敢于和不熟悉的人交流,不斷地熟悉每個人的口型和說話習慣。當能夠交流的人越多,每個人不同的口型和說話習慣就固定在自己的腦中,形成一個語言習慣體系。以后再遇到新的陌生人時,他的說話習慣總有接近自己過去認識的人的說話習慣,久而久之,聾人就比較容易盡快地熟悉對方的口型,達到交流自如的目的。


    5.重復無效,即用筆紙。


      聾人的看話能力再棒,總會遇到實在看不懂的時候。這時,聾人不要非得看懂才罷休,這樣對雙方都會很累。做任何事情不要太僵化,固守一個方式。


      我認為,當沒有看懂某句話,重復4、5遍仍不管用時,就應該拿出筆和紙讓說話者寫給自己看了。寫完字后,再把剛才的聲音和口型和寫的字聯系到一起,并記住。以后再遇到一樣的話時,就容易看懂了。


      所以,聾人應該隨時準備好筆和紙,萬一實在聽不懂了,就可以拿出筆和紙請對方寫下來給自己看了,省時又省力,便于交流的順利進行。

     

    結 束 語


      在寫此文之后不久,我又征求了一些聾人朋友的意見,有的聾人表示基本上認同,有的聾人則在某些方面提出異議。其中有的人認為,聾人還應該敢于突破自己的內心障礙,廣泛參與社交活動,以提高自己的口語能力和心理素質??傊?,眾人意見不一。這是因為在聾人世界中,由于聽力障礙程度、家庭教育狀況、個人的親身經歷等等的差異,導致作為聾人的個體又是千姿百態,因此對于他們每個人來說,都有最適合他自己的一套解決方法。方法縱然不一樣,但是都是可以并存的。


      前面說了這么多,絕大部分都是我的親身經歷和感受所得。因為聾人個體的多樣性,而我的個人經歷又只能代表整個聾人世界的很小的一部分,所以難免有不夠全面和疏漏之處,望有識之士多多批評指正。寫此文僅僅是為了做個參考,總的目的則是寫出來與其他聾人分享,并且希望有更多的聾人能夠適應主流社會、成為主流社會真正的一分子。  

    頂部】 【關閉

    Copyright © 2014 - 2015  安徽省阜陽市特殊教育學校. All Rights Reserved
    辦公地址:阜陽市南京路398號  郵編:236032  技術支持:阜陽網站建設

    今日訪問量:  歷史訪問量:
    亚洲国产天堂久久综合